( 節錄自周聯華牧師的講稿其中有關音樂的部份。原文請按此連結
)
專題講座 : 崇拜中的音樂 周聯華牧師
……………//
( 一 ) 序樂和殿樂 Prelude & Postlude
崇拜中廿多分鐘的音樂到底包括甚麼項目?一開始就是序樂或序奏曲。基督教,特別是福音派的建築,傳道人的服裝等都是簡單而普通的,這也有相當長處。但我們也失掉了不少。很多有意義象徵的物品對崇拜很有幫助。有些教會,一進去就看見水,用來潔淨自己,或者有耶穌的像、藝術品、或彩色花圖畫玻璃窗等,確實能叫人有肅然起敬的感覺。我們的教會太普通了,看不到甚麼。所以會眾一進來便談天說地,談昨晚的電視節目,說鄧麗君怎樣怎樣,股票的起跌情況!不是這些東西不好。我只指出「
崇拜」在人們的心中沒有優先地位。大家應認知—我們一進來教會都應該安靜下來,預備心來等候崇拜開始,等候與神相交,這是何等嚴肅的時刻,何等莊重的一回事!
所以當風琴或鋼琴序樂第一個音開始,信徒就應該把世間雜務、雜念完全拋棄,進到崇拜中間,仿彿在天上一樣。這是聖殿,我們要極其安靜,
得以聆聽上主的聲音。司琴奏序樂時也不應當是表演獨奏,而是以禱告的心情獻奏,藉音樂把崇拜氣氛調整恰當。最理想是把傳道人的讀經、講道的主題,從序樂中串聯起來。一些慣熟的讚美詩調子會給我們很好的幫助。熟識的讚美詩很容易引起會眾的共鳴。好像在追思禮拜中彈奏「夕陽西沉 Abide With Me, 與主接近 Nearer My God to Thee, 耶穌領我 He Leadeth Me, 慈光導引 Lead Kindly Light 」 這一類詩歌在序樂中最能幫助人。
談到殿樂,很多會眾聽到牧師祝福說啊們後,心就散了,開始和親朋打招呼交際等活動,有的還習慣性地摸袋裡的車匙,其實離車還遠哩。我做了牧師半個世紀,知道會眾一定要走,司琴彈得多好也沒有用。但我想如果奏殿樂和最後一首詩歌有關聯的話,能夠讓會眾一邊走一邊唱的話,多好!或者上了車還在唱,我自己則有這經驗;那怕只有幾個人這樣做,我就很滿意了。
我們很難叫會眾念「夜夜述說,日日傳揚」,他們不會這樣做。但音樂上他們可能唱上幾句。如果我們配合得好的話,那我們的音樂家已盡了很大的責任本份了。
( 二 ) 禮儀樂章 Liturgical Music
這種音樂有一部份就是最不講究儀式的教會中都會有的。例如 「主在聖殿中」、「榮耀頌」、禱告後唱「請聽我祈禱」等這類歌。這些歌對我們很有幫助。這也涉及我們的崇拜中有多點儀式 (Formal) 好或是少點儀式 (Informal) 好的問題。雖然現在很多地方 (Informal) 的勢力很大。但中國人的性格要求還是傾向於(Formal
Worship) 的。因此這種禮儀音樂 (Liturgical Music),對於沒有受甚麼外來影響的中國人來說是較需要的。不要以為現代的年青人不需要這一套。有機會讓他們多接觸一點禮儀音樂,總會對全教會會眾都有好處。我認為禮儀音樂還較適宜中國人之心態的。
( 三 ) 讚美詩 Hymns of Praise
讚美詩的選用,一定要和牧師有很好的聯繫,有些牧師到禮拜六還沒決定講甚麼。這樣的牧師要改良一下。準備越晚則越急,越急則越講不出東西來。早點找到材料,就可以早些和音樂家、司琴聯絡默契。自己找或司琴找都可以,只要配撘合宜就是好的事奉。因為不是每位司琴都有一拿起來就彈得好的水準,好些司琴辦不到。最好早一星期給他/
她,那就不會有配合不宜的困局了。
//……………
( 節錄自周聯華牧師的講稿其中有關音樂的部份。原文請按此連結
)